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复杂、风险隐蔽,极易发生中毒、窒息等安全事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 “重中之重”。为切实保障师生安全,近期我校围绕有限空间安全管理,系统开展了知识培训、安全排查与应急演练三项重点工作,全面提升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保障能力。
一、强化安全培训,筑牢思想防线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比如消防泵房、地下管道、污水井等……”
在有限空间安全知识培训现场,安全管理负责人结合典型事故案例,详细讲解了有限空间的辨识标准、潜在风险(缺氧、有毒气体、易燃易爆物质等)、作业前的准备流程(气体检测、通风换气、审批许可等)及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培训中,通过 “理论讲解 + 视频演示 + 互动问答” 的形式,让参与人员深刻认识到:有限空间作业必须遵循 “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 的原则,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致命事故。参训人员纷纷表示,将把所学知识严格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杜绝违规作业。
二、全面排查隐患,堵塞安全漏洞
为从源头消除有限空间安全隐患,我校组织专业人员对校内所有有限空间进行了 “拉网式” 排查。重点检查了以下内容:
(一)空间标识
是否设置明显的 “有限空间,禁止擅自进入” 警示标志;
(二)设备状态
通风设备、气体检测仪、应急照明等是否完好有效;
(三)防护装备
正压式呼吸器、安全带、救援担架等是否齐全且在有效期内;。
(四)管理制度
有限空间作业许可制度、监护制度是否落实到位。
针对排查中发现的 “个别区域警示标志模糊”“部分设备需校准” 等问题,我校立即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人与完成时限,确保隐患 “闭环管理”。通过排查,进一步摸清了校内有限空间的分布及风险等级,为精准管控安全风险奠定了基础。
三、实战应急演练,提升处置能力
“报告指挥!消防泵房内作业人员因缺氧晕倒,呼叫无应答!”7 月 30 日,我校在男生宿舍消防泵房开展了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模拟作业人员因通风不良导致缺氧窒息的场景,检验应急处置能力。
演练全程紧张有序:
事故发生:作业人员李风军在消防泵房作业时晕倒,监护人毕义伟立即向现场指挥姚露报告;
应急启动:姚露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指令抢险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赶赴现场;
科学救援:救援人员先对泵房通风换气,用气体检测仪确认安全后,佩戴正压式呼吸器进入救援,将 “被困人员” 转移至安全区域;
医疗救护:医护人员立即对 “伤者” 进行输氧等急救措施,随后配合 120 将其送往医院。
演练结束后,现场指挥对流程进行复盘,指出了 “个别环节沟通效率待提升”“防护装备穿戴速度需加强” 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实战演练,各小组协同配合能力得到锻炼,员工应对突发事故的反应速度与处置规范度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