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资讯 >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资讯 > 

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有哪些

来源:互联网 2025-05-16 5

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有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专业,以下是具体名单一览表,供大家参考。

一、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

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专业组别  招生专业  高考科类  选考科目
要求 
文科组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 文史 不限
历史学 文史 不限
哲学 文史 不限
理科组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工 物理和化学
物理学 理工 物理和化学
化学 理工 物理和化学
生物科学 理工 物理和化学

考生仅可选择一个专业组进行报考,填报该专业组内招生专业,根据考生所在省份具体招生专业情况(详见报名系统)填报一个或多个专业,并填报是否服从专业调剂。

二、培养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的「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等有效培养模式基础上,针对强基计划实施「基础扎实、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本研衔接」四位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数理基础课程、生化基础课程、哲学基础课程、文史基础课程以及研究方法等课程建设,提高学生修读相关基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融通与转移能力,激发学术志趣。

2.配备一流师资,组建高水平教师和导师团队。坚持校内与校外并举、水平与责任并重的原则,建设一支由本校教师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有热情、肯投入的一流师资队伍。设立「首席导师、新生导师、学业导师和人文导师」四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在人生引导、志趣激发、学业指导、素养提升、科学研究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

3.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建设小班研讨课,以高质量的交流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探究式教学和自主性学习,以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深度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精神。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

4.本硕博相衔接,学术型高端人才培养阶段前移。建立衔接本科教育阶段,融贯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机制。强基生完成规定的本科阶段有关课程,达到转段要求后,按照有关规定直接转段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相关工作参照推荐免试工作统一在「全国推荐免试信息公开暨管理服务系统」进行。转段高校为本校,转段专业由学校依据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和招生专业范围确定,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学科交叉培养。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培养方案,具体专业招生名额以当年度学校公布的工作方案为准。

5.促进学科交叉,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多学科知识结构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鼓励和支持学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辅修专业和辅修学士学位项目。创造跨学科研究条件,依托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组建高水平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支持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多层次融合、跨学科多交叉融合、全球化多方位融合的三大融合机制,为学生跨学科学习、研究和深造创造条件。

6.搭建合作平台,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搭建学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和紧缺领域输送后备人才。实施强基计划各专业都将根据自身特点和特色,利用好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平台,推进科教协同育人。

7.实施动态进出,健全质量控制机制。以学业成绩为基础,以综合素养、学术兴趣、创新潜质为核心,开展对学生的综合考查。本科期间将进行多主体、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素质评估,将部分不适应强基计划培养的学生进行分流。建立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完善教学质量反馈与改进机制。

点击展开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学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