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当前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 

中医师承医案模板

来源:互联网 2020-09-17 147

中医师承医案书写,下面是职校网小编整理分享。

本文目录

第一部分?病人一般情况和诊疗过程

患者的真实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电话、就诊时间,初诊的主诉、主要伴随症状、体征、中西医诊断结果、其它相关诊疗过程。有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理化检查的结果可以加上。诊断以中医诊断为主,附列西医诊断。

第二部分?辨证分析与立法

介绍对本患者的辨证思路与治则,处方名称(指以哪个方剂为基本方,自拟方可以不写方名)。文字最后写「处方:」字样。

第三部分?处方和治疗方法

使用内服方药的,应该包括药名、剂量、特殊煎、服方法等;使用外用药的,应该包括药名、剂量、使用方法等;针灸治疗为主者,此处列出所用穴位、手法和留针时间;推拿和正骨治疗者,详述穴位、部位与手法、治疗所用时间及所用材料。药名尽量使用药典和教材所示的药名,尽量避免使用别名或民间俗称、简称;剂量一律以g为单位。

第四部分?医嘱

内容包括内服药、外用药等注意事项、饮食宜忌、起居调摄及其他有独到之处的医嘱。

第五部分?体会

重点论述对本病的思辨特点,内容包括:对某特殊症状的理解、自身立法处方的思想和用药特点及其变化、剂量的变化或煎煮法的变化、对某药材的特殊炮制及加用别的治疗方法的特殊用意,理论对临床治疗的启示,最后总结对本病的整体思维特点和体会。

以上5部分,每部分应当另起一行书写。

二诊、三诊……等书写时,若与前次诊疗变化不大,直接书写本次诊疗的变化即可。若辨证有变化而另立治法,处方用药变化较大,可参照以上格式分段撰写。

中医师承医案分享:

医案1:

牟某,男,时年34岁,以「咳嗽、喘息反复发作8年」为主诉,于2014年12月24日就诊于王琦教授门诊。患者自述8年前感冒发热后出现咳嗽,鼻塞,流鼻涕,持续1月不缓解,后诊断为过敏性哮喘伴过敏性鼻炎,对花粉、粉尘、尘螨过敏,冷空气和烟味刺激可诱发咳嗽症状,曾用沙丁胺醇气雾剂缓解症状。

刻诊:喘息,夜间或劳累后加重,时有夜间憋醒现象,咳嗽,咯黄稠黏痰,冷空气刺激后鼻炎加重,流黄涕,头痛恶风,舌淡红,苔白滑,脉滑数。

处方:乌梅20克,蝉衣10克,僵蚕10克,赤芝10克,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地龙10克,炙蜂房12克,金荞麦30克,辛夷花10克,苍耳子6克,旋覆花15克,枇杷叶15克,桃仁10克,炙甘草10克。21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2015年1月14日):喘息明显缓解,夜间憋醒次数减少,咳嗽减轻,咯痰白黏,不易咳出,时有腹胀,鼻炎未再发作,舌淡红,苔白滑,脉滑数。上方去炙蜂房、辛夷花、苍耳子、地龙、枇杷叶,加苏子15克,白芥子10克,莱菔子20克,浙贝15克。30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2015年1月26日):诸症明显缓解,夜间不再胸憋,遇风偶有咳嗽、鼻塞,咯痰量少,黄白相兼,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处方:乌梅20克,蝉衣10克,僵蚕10克,赤芝10克,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地龙10克,炙蜂房12克,金荞麦30克,炙甘草10克。21剂水煎服,日一剂。3周后电话随访,病情稳定,未再发作。

:患者素有过敏性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病史,属「特禀质」之体,既有「禀赋不耐」的体质因素,又有哮病气机怫郁化热,肺气上逆的病机存在,且有痰热蕴肺的证候出现。因此,王琦教授根据「体-病-证三维诊疗模式」,初诊以乌梅、赤芝、蝉衣(调体方)脱敏扶正以调体,以麻杏石甘汤(主病方)清热宣肺、降气平喘以针对哮病发作之病机,以桃仁、金荞麦、旋复花、枇杷叶清热化痰针对哮病痰热蕴肺之证,另以辛夷花、苍耳子疏风通窍;地龙、僵蚕、蜂房体病双调,既能脱敏调体,又能息风止痉。二诊时,患者证候发生改变,由痰热蕴肺证演变为痰浊内阻证,故处方保留调体方和主病方不变,以三子养亲汤合浙贝母化痰降逆消胀。三诊时,患者病情渐趋稳定,咳、痰、喘明显缓解,仍留有少许风、痰、热象未清,王琦教授重用一味金荞麦,既能清热解毒,散风化痰以除其夙痰,又能健脾利湿,培土生金以善其后。

纵观整个治疗过程,王琦教授以调体方和主病方贯穿治疗始终,根据证候演变特点加减用药,既是「体-病-证三维诊疗模式」灵活运用的典范,又是其「主病主方」学术思想的体现。

医案2

王某某,女,58岁。

病史:因胸前区闷痛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1周,经检苏锒衔冠心病、心绞痛、{血压病2级。曾服参苓白术散治疗,服药后腹泻,服右归丸则感胃脘不适。

医案:纳差,气短,胸闷,耳鸣,喉中痰多,疲乏无力,二便调,舌淡红苔浊,脉沉弱。

中医诊断:胸痹 脾胃虚弱,痰湿阻滞

西医诊断: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方药:加味温胆汤加减

处方:竹茹、法半夏、胆星各10g,枳壳、橘红各6g,云苓、白术、丹参各15g,党参30g,苡仁20g,甘草5g。

服上方7剂后,胸闷胸痛已不明显,纳食增加,精神好转,痰少。继续以上方调治月余,明显好转。

【按语】胸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病机为本虚标实,心阴阳不足,痰瘀阻滞。张仲景认为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下焦阴寒邪气上乘阳位所致,即"阳微阴弦",故多以辛温通阳之剂治之。而近代研究冠心病多从"瘀"字着手,强调活血化瘀。唐老师认为胸痹确为本虚标实,本虚有心阳(气)虚、心阴(血)虚,标实主要为痰瘀。本患者以痰浊为多,唐老师在仲景辛温通阳的基础上,加甘温健脾法,既益气,又温通化浊,以温胆汤加味为主方治疗,加党参或白术,健脾和胃,以绝痰源,甘温与辛温并用。

医案3

刘某,男,68岁,初诊时间。

病史:胸闷痛,反复发作,已四年余,发作时多服用冠心苏合丸,疼痛得以缓解。心电图检查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医案:胸闷且痛,心悸盗汗,虚烦不得寐,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光剥干裂,舌红,脉细数。

中医诊断:胸痹 心肾阴虚,心神失养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大生地15g、北沙参10g、山萸肉10g、枸杞子12g、麦冬30g、山药12g、茯苓12g、炙甘草4.5g、赤芍10g、白芍10g、五味子3g、酸枣仁10g、丹皮10g、丹参10g、蒲黄10g。

效果:服药7剂后胸痛心悸未作,夜能入寐,舌体较前湿润,惟劳累和情绪不佳时仍有胸闷。

【按语】本例胸痹由于久服芳香温通之剂,辛散太过,耗气伤阴,心阴亏虚,心神失养,然心本乎肾,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心肾关系至为密切,故采用心肾同治之法。

医案4

吴某某,女,34岁。

病史:患者缘畏寒高热头痛、遍体酸楚,鼻塞流涕第二天而入院,经用解表药治疗后,诸症悉除,惟感胸闷气短,心慌,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低钝,心律不齐,心率70次/每分钟,心尖区可闻及Ⅲ°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

医案:发热之后,胸闷气短,心悸不宁,倦怠乏力,苔薄黄,舌质淡红,舌体胖有齿印,脉细有间歇,表证虽解,而热毒未清,伤阴耗气,心阴亏虚,心气不足,心神失宁。

中医诊断:胸痹、心悸 热毒内侵、气阴亏虚

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

治法:清热解毒、滋养心阴、补益心气

方药:生脉散合甘脉大枣汤加味。

处方:太子参15g、麦冬18g、五味子3g、炙甘草6g、板蓝根30g、大青叶15g、佛手片10g、八月札10g、苦参片15g、丹参12g、淮小麦30g、大枣5枚。

效果:连续服药1月余,胸闷气短已平,心悸亦除,精神振作,心电图复查:早搏消失。

【按语】本例胸痹由于热毒稽留,伤阴耗气,致使心气心阴俱虚,心神不宁,方用生脉散益气养阴,甘麦大枣汤滋燥缓急养心宁神;板蓝根、大青叶用以清热解毒;苦参清热燥湿,乃扶正祛邪兼顾的治法。

医案5

王某某,女,49岁。

病史:患者因过度劳累,四小时来左侧胸部绞痛阵作,夜间胸闷气短,心悸不安,心率每分钟40次,心电图提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曾服阿托品等治疗,效果不显着。

医案:胸闷如压,心悸不宁,气短,劳则尤甚,头晕,寐短,乱梦纷纭,苔薄,舌淡胖,脉沉迟。

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 ?肾阳虚衰、心阳不振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心律失常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治法:温肾益气、强心安神

处方:熟附子12g、党参15g、仙灵脾15g、丹参12g、黄芪12g、当归10g、炒枣仁12g、淮小麦30g、炙甘草6g、远志3g、鹿角粉3g(吞)。

效果:服药一月,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均除,夜寐亦安,心率恢复,达60次/分钟。

【按语】肾阳为诸阳之本,肾阳衰则心阳亦为之不振,故见胸闷且痛,气短心悸诸症,附子既温补肾阳,又温补心阳;仙灵脾、鹿角粉温肾助阳,且温而不燥;因心脏的阴阳协调需要心气与心血的旺盛和充盈,故用黄芪补气,当归、丹参养血,气血流畅,通则不痛;丹参、枣仁、淮小麦、远志养心安神。阴阳调和,则脉气自通,心率恢复正常。

医案6

黄某某,男,84岁。

病史:昨日夜餐后,左胸疼痛发作,遂来急诊,做心电图提示:急性前间壁梗死,收入病房,患者家属拒绝冠脉介入治疗及溶栓治疗。今日复查心电图示:前间壁梗死向前壁发展,血压100/60mmHg。

医案:胸闷痛彻背,短气不足以息,汗出,四肢欠温,苔薄,脉沉细。

中医诊断:胸痹 心阳虚衰

西医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

治法:养心固脱法,参以活血

方药:生脉饮加味

处方:红参6g(另煎冲)、麦冬9g、五味子3g、炙甘草6g、黄精30g、山茱萸肉15g、煅龙骨30g(先煎)、红花6g、桃仁9g、当归9g。

效果:1剂药后,四肢转温,胸闷痛见减,以原方加减治疗65天,胸痛消失。

【按语】本例为胸痹重症,短气不足以息,汗出,细致欠温,脉沉细,为心气极虚而有厥脱的迹象,治以红参峻补元气,麦冬、黄精养阴,再配以山茱萸肉、煅龙骨收涩固脱,其中山茱萸肉的用量宜大,至少在15g以上才能发挥作用。但胸痹总有闭塞不通,故治疗还须着眼于通,即使本例虚象显见而用补法时,也不可忘乎于「通」,所以方中仍用当归、桃仁、红花等活血之品。

医案7

李某,女,62岁。

病史:患者胸前区疼痛已四年,每日发作1-3次,每次1-5分钟,含硝酸甘油片可缓解,心电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率88次/分,心率规则,血压120/88mmHg。

医案:胸闷如窒,心前区疼痛,每日发作-3次,发则泛泛欲恶,不思饮食,苔薄腻,脉细滑

中医诊断:胸痹 胸阳痹阻,胃失和降

西医诊断:冠心病 心绞痛

治法:宣痹通阳、豁痰开结、和胃降逆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和橘枳姜汤加味

处方:瓜蒌12g、薤白4.5g、制半夏10g、生姜3g、丹参15g、白檀香3g、枳实10g、陈皮 6g、砂仁3g(研吞)。

效果:诸症悉除,精神振作,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明显改善。

【按语】本例胸痹,辨证为痰瘀互结,除胸阳痹阻外,胃气亦失于和降,故恶心,纳少等症,运用心胃同治,使病情明显好转。

点击展开
相关文章
热门资讯
学校推荐